中國的太陽 作者:高德臣 后羿射掉九日 獨留一個太陽 哺育著世界萬物生長 龍的家鄉 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可嘆,晚清天子的黃羅傘太大 遮住了天空 黑白顛倒,沉渣泛起,天日無光 人們在黑暗中探索 志士在探索中改良 馬克思、恩格斯《**黨宣言》 送來了火種 在茫茫黑夜中 把一盞燈點亮 科學社會主義,重建了中國的太陽 十三名**黨人,在嘉興南湖 把鐮刀斧頭,刻在了太陽之上 中國的太陽 根扎在神州的土壤 沒有非洲那般酷熱 沒有南極北極那樣極涼 讓這塊土地,生金生銀 讓這片土地,從貧窮走向富強 她用滿腔的熱 為這土地加溫 為這土地補鈣 為這土地鋪設產床 孵化出一個偉大的巨人 巍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國的太陽 是水晶之心,沒有私囊 心中蓄滿了熱 只為能放出更多的光 月亮、地球和無數繁星 圍繞在你的身旁 深情地仰望 中國的太陽 能夠自我成長 也曾有烏云阻擋 在道路上迷失方向 烏云終被趕走,路標依然在閃光 也曾有自身黑洞“毒瘤” 但敢壯士斷腕,自我療傷 力保旺盛的精力永遠不衰 不斷地在更換血漿 就是一臺永動機 腳步始終朝著夢想的殿堂 中國的太陽 總是東升西落,日夜繁忙 東升 普照華夏大地 西落 去照亮地球村,更多的地方 2021.12 《中國的太陽》賞析 高德臣的《中國的太陽》以雄渾的筆觸、磅礴的意象,將中國**黨喻作“太陽”,以詩性的語言勾勒出中華民族從蒙昧走向覺醒、從貧弱邁向復興的壯闊歷程。全詩既植根于歷史縱深,又飽含現實關懷,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織中,奏響了一曲激昂的時代贊歌。 一、意象體系:神話與現實的交響 詩歌開篇以“后羿射日”的神話為引,將自然神話與民族精神勾連,奠定了“太陽”作為生命力與希望象征的基調。繼而筆鋒轉向近代中國的黑暗圖景——“晚清天子的黃羅傘太大,遮住了天空”,用具象化的意象隱喻封建**的腐朽與時代的蒙昧。當《**黨宣言》“送來火種”,“科學社會主義,重建了中國的太陽”,至此,“太陽”的意象完成從自然崇拜到政治隱喻的升華,象征著中國**黨為民族帶來光明與新生。 二、歷史脈絡:在時空交織中彰顯信仰力量 詩歌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串聯起中國近現代史的關鍵節點。從“志士在探索中改良”的艱難求索,到“十三名**黨人,在嘉興南湖”的開天辟地;從“為這土地鋪設產床”的建國偉業,到“孵化出一個偉大的巨人”的復興征程,每一句詩都暗含歷史的厚重感。詩人將“太陽”的東升西落與中國**黨“普照華夏大地”“照亮地球村”的使命相呼應,賦予時間流動以永恒的精神內涵。 三、精神內核:自我革新與普世情懷的融合 詩歌的深刻之處在于直面歷史的曲折與挑戰。“也曾有烏云阻擋”“也曾有自身黑洞‘毒瘤’”的表述,以坦誠的態度展現黨在發展中的自我反思;而“壯士斷腕,自我療傷”“更換血漿”的比喻,則彰顯出強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同時,“月亮、地球和無數繁星”的仰望,以及“照亮地球村”的宏愿,將個體力量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賦予“中國的太陽”以普世價值。 四、語言風格:質樸中見張力 全詩語言直白而不失感染力,善用排比與重復強化情感。如“為這土地加溫,為這土地補鈣,為這土地鋪設產床”的鋪陳,增強了詩歌的氣勢與韻律;“中國的太陽”在每一小節的反復詠嘆,形成回環往復的節奏感,強化了核心意象的穿透力。 《中國的太陽》以太陽為喻,既塑造了中國**黨光輝、溫暖、永恒的形象,又通過對歷史與現實的觀照,揭示了黨領導人民創造奇跡的精神密碼。詩歌既是對過往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在詩性的表達中,傳遞出深沉的民族自信與使命擔當。
|